首页>>监测评价>>中国经济监测

危机阴影迅速摆脱 年末价格上升加速
2010-04-08  
危机阴影迅速摆脱 年末价格上升加速
发布日期:2010-02-04

——2009年中国经济运行回顾
 
 
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初的我国经济延续上年的下滑走势,人们对经济回升的信心普遍不足。然而实际经济走势却超出了人们的预料,尽管恶劣的外部环境始终困扰着我国经济,但政府采取的强力调控措施迅速地带动了经济回升,并使四季度的经济恢复高速增长。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回升,物价走势也发生了根本性转折,实现了由下跌到稳定再到上升的转变,年末价格呈现加速上升的势头,成为需要密切关注的突出问题。
 
一、经济由下滑转为回升,四季度恢复高速增长

开始于美国的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冲击巨大,导致2008年四季度的经济状况急促下滑,经济总体状况陷入了过冷的浅蓝灯区。尽管我国迅速地采取一揽子调控措施,但作用发挥需要一定时间,因此2009年1-2月份的中国经济运行指数仅为28,比上年四季度降低6.5个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比上年四季度降低2.6个百分点。然而,调控政策的作用在不断增强,调控产生的上升动能在3月份终于超过危机导致的下降动能,使我国经济迎来了由降转升的转折点,当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3%,既明显高于1-2月份,也超过了上年四季度的水平。由于当时的外部环境依然非常严峻,因此人们对经济回升的看法分歧很大,有怀疑的,有信心不足的,但之后的实践却证明经济回升进展顺利,只是在4月份出现过预料之中的反复。6月份,中国经济运行指数已上升至绿灯区,并且上升的速度始终很快,12月份已达到67.5,进入了黄灯区,预示着经济有偏快增长的风险(见图1)。从走向指数看,9月份以后的景气分值呈回落走势,12月份的分值仅比现状指数略高,据此可以预计,我国经济的快速上升过程将很快结束。从构成中国经济运行指数的六个分指数可以看出,尽管各方面的经济运行状况有一定差异,但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见表1)。至12月份,景气度最低的价格运行指数也已上升至浅蓝灯区,景气度最高的金融运行指数和原材料设备指数位于红灯区,这与年初的情景完全不同,当时有4个分指数位于蓝灯区,景气度最高的国内需求指数也仅位于绿灯区。


经济恢复高速增长。产出增长速度加快是经济回升的基本标志。生产运行指数的回升是从3月份开始的,最低的1、2月份位于蓝灯区。由于产出的回升是调控政策推动下出现的,因此在经济回升的开始阶段,产出的景气程度不如经济总体状况,但产出增长速度的回升更快,到2009年9月份,产出的景气程度超出了经济总体状况,这标志着经济已有较强的内在回升动力。生产运行指数从蓝灯区回升至正常绿区仅用了5个月,2009年8月的景气分值已达到45,回升速度非常快,并且没有在绿灯区停住脚步,仅仅在3个月后的11月份就跨越了绿灯区进入了黄灯区,12月份的景气分值高达77.4。从主要产出指标看, 2009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长6.1%,位于波动的低谷,环比折年率低于5%,二季度以后的增长速度不断加快,四季度同比增长10.7%,环比折年率则基本稳定,均在11%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速度的最低点是2009年1-2月份,四季度增长已上升至18%,最高的11月份达到了19.2%。8-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1.3%,实际增长28%,增幅分别比1-2月份提高24.4和27.2个百分点。如何看待四季度的产出高增长是个复杂的问题,考虑上年基数较低等因素,短期内速度高一点是可取的,但不宜持续时间过长。

经济回升主要是靠重工业带动。重工业在金融危机中遭受了重创,2009年1-2月的同比增长速度降至2.7%,比2008年上半年降低14.5个百分点,回落幅度远大于工业总体水平。在经济回升以后,重工业又成为带动经济回升主要动力,2009年四季度同比增长20.6%,比1-2月的增速提高17.9个百分点;而轻工业则回升较弱,2009年四季度同比增长12%,仅比1-2月份回升5.5个百分点。这种状况说明,金融危机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增长的内在结构和动力,危机的冲击是暂时的,危机过后我国的经济还会延续原有增长趋势。
原材料和设备指数上升至红灯区。由于经济回升主要是依靠投资带动,因此原材料和设备的生产状况回升较早且力度更大。原材料设备指数在2009年1、2月份就呈现上升走势,6月份已回升至绿灯区,8月份步入黄灯区,10月份进入红灯区,并一直在红灯区运行,12月份的景气分值为82.2,比最低点1-2月份平均值提高65.3个点。从12种监测产品产量看,1-2月份,大部分位于蓝灯区,而到12月份,则大多位于红灯区(见表2)。
 
 
二、国内需求是带动经济回升的主要动力

2009年,为了解决危机造成的需求不足问题,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措施,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同时启动。从实际效果看,其对投资的拉动作用很大,但对消费需求的拉动作用较弱。在2009年初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就表现出强劲增长的势头,全年比上年增长30.1%,比上年提高4.6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33.3%,比上年提高18.2个百分点,实际增长速度超过了1993年,创出了历史新高。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 增长30.5%,增速比上年提高4.4个百分点。从走势看,投资增速没有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各季增长率均保持在很高的水平,四个季度的增速依次为28.8%、35.7%、33.3%和23.3%,四季度增速较低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增速年末回落因素造成的。2009年的消费需求也保持较快增长,下半年的增长速度稳中趋升,全年增长15.5%,比上年回落6.1个百分点,实际增长16.9%,比上年提高2.1百分点。

投资的强劲增长不仅弥补了外需的下降,同时也提振了人们信心,是推动我国经济率先回升的主要动力。作出这一判断的主要根据在于:(1)投资增长速度回升领先,1-2月份,在经济仍在下滑时,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6.5%,增速比上年四季度提高3.4个百分点,是经济回升的先行力量;(2)在投资带动下,原材料设备指数先行回升且力度更大;(3)与投资密切相关的重工业回升力度明显大于轻工业。
开始阶段的投资加速增长主要是依靠政府调控的推动,投资内部结构的数据清晰地反映了这一特点,增长最快的均是那些与政府调控密切相关项目。2009年一季度,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增长37.7%,增幅高于全部投资9.1个百分点,带动投资增长15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投资快速增长,同比增长54.3%;来自国家预算的投资资金增长104.7%;而政府以外的投资则走势较弱,房地产开发投资仅增长4.1%,非有国投资仅增长22.7%。政府调控对投资的强大拉动作用并不仅仅来自于4万亿投资计划的带动,更重要的在于政绩评价标准的改变,抑制多年的地方政府投资扩张欲望再次得到释放,同时又得到了银行信贷资金的强力配合,两者结合在一起所产生的能量是巨大的。
在经济回升之后,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逐渐地形成良性互动,投资增长的内在动力开始增强,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民间投资[①]增长迅速回升。民间投资受金融危机冲击很大,2008年四季度增长24.5%,比三季度大幅回落10.8个百分点,2009年一季度增长28.2%,增速虽然高于上年四季度,但仍比危机前的水平低7个百分点,从4月份开始,民间投资状况明显改善,5月份同比增长40.9%,超过2008年最高水平,增长速度再次上升到全部投资之上,1-11月份增长33.5%,增速超过同期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4个百分点。二是房地产投资增长速度不断加快。房地产业在危机中遭受了重创,2009年一季度投资完成额仅增长4.1%,此后,房地产业迅速复苏,投资完成额从5月份开始加速增长,全年增长16.1%。
2009年,投资增长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到位资金极其充足,全年到位资金增长37.6%,高出投资增长速度7.1个百分点,到位资金超过投资额的12.4%,全年各月均是这样;二是新开工项目超常增长,项目数比上年增长34.1%,计划总投资增长67.2%,这预示着投资的后续增长动力强劲。
 
三、外需状况严峻,年末迅速好转
 
全球金融危机造成世界贸易大幅萎缩,我国也遭受了巨大的影响。在危机之前,我国出口连续多年高速增长,2002年至2007年增长速度均在20%以上,年均增长28.8%,2008年的前9个月依然增长22.2%。然而,危机却使出口高增长突然终止,增长速度连续下了两个大台阶,2008年11月份同比下降2.2%,增长速度比前一月降低21.3个百分点,2009年1-2月份同比下降21.1%,增长速度又比上年11月份降低18.9个百分点。此后,严峻的出口形势一直在延续,但在四季度迅速好转,增长速度呈跳跃式上升,12月份呈现快速增长。二、三季度出口额同比分别下降23.4%和20.3%,10月份的下降幅度缩小至13.8%,11月份微降1.2%,12月份增长17.7%。四季度出口状况的迅速好转,既受上年基数降低的影响较大,也与世界经济复苏、外部环境好转有关。


出口总额由原来的高增长转为大幅下降是导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迅速下滑主要原因之一,但却没有妨碍经济回升的进行。要理解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关键是对后者作出合理解释。从出口规模看,虽然2009年前9个月的同比增长速度均为大幅下降,但消除季节因素后出口规模的最低点是2009年1-2月份,之后基本稳定,在7月份后再次上升,并且上升速度相当快,折年率在20%以上,12月份出口仅比上年最高水平低5%左右。这与经济回升的进程是一致的。从总需求的角度看,只要需求总量在增长,经济增长就可以实现,而不必要求各个部分都增长,经济回升以后情况就是如此,投资增长速度的大幅提升完全可以弥补外需减少的影响。

可以预计,2010年的出口将可以恢复快速增长,增长速度将达到20%以上。对出口有利的因素有两个:一是全球经济已经呈现复苏迹象,这不仅消除了导致我国出口下降的最大不利因素,同时还会对出口产生正面影响;二是我国出口实力增强,这一影响因素伴随我国经济强劲增长而长期存在,导致我国出口增长远超世界平均水平、衰退的时间长度很少超过一年。对出口不利的主要因素是国内的通货膨胀风险,但其影响在2010年下半年才会比较明显,并且影响不会很大。因此有利因素是主要的。

2009年的进口走势与出口相似,但要强于出口。从同比增长速看,降幅最大的是1-2月份,同比下降34.2%,之后的降幅在波动中逐渐缩小,9月份的降幅缩小至1位数,11月份恢复增长,12月同比增长速度达到惊人的55.9%。从消除季节因素后的绝对额看,3月以后的进口额就步入了上升通道,12月的进口额已经创出历史新高。进口走势强于出口是我国内部因素造成的,内需的强劲增长会带动进口,并同时抑制出口,这种现象在历次经济过热中都有表现。
 
四、调控政策的力度很强
 
2009年,政府调控措施是全方位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加政府投资、十大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连续提高出口退税率和家电下乡等等,很强的政策力度推动了经济回升。
1.财政政策力度很强,但下半年迅速减弱
积极财政政策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扩大政府公共投资,二是实行结构性减税。2009年我国的预算赤字是9500亿元,赤字规模占GDP的比重达到了安全上限3%,是以往赤字水平最高年份的3倍。中央政府代为地方政府发行债券2000亿元,开始了地方政府规范化发债的实践。结构性减税的重点是增值税转型和提高出口退税率。2009年前四个月,财政政策的实际执行情况要比目标的力度更大,财政收入20539亿元,同比下降9.9%,而财政支出却依然是高速增长,同比增长31.7%,增速超过经济快速增长的年份。财政收入下降,既与结构性减税有关,也与经济下滑和企业效益下降有关;财政支出的高增长则主要是调控的结果。不论具体的原因是什么,财政收入下降和支出高增长都是扩张性的,两者结合在一起则无疑是强扩张性的。假如前4个月的财政收支增长率一直持续到年末,那么全年的财政赤字将超过预算规模的1倍以上。从5月份开始,财政政策作出了明显的调整,财政收入由之前的下降转增长,且增长速度不断加快,5-6月同比增长11.9%,三季度增长24.1%,10月和11月分别增长28.4%和32.6%;而财政支出增长速度则明显放缓,二季度和三季度均为增长20.3%,比一季度回落14.5个百分点,10月份仅增长13%,11月份增长20.9%。
2.货币政策力度始终很大
2009年,为了推动经济快速回升,我国的货币政策保持着很强的扩张力度,大规模发放贷款则是实施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9.59万亿元,比上年多增4.69万亿元,特别是年初的3个月和6月份,贷款增加额均超过万亿,超强的贷款力度一直延续到10月份,年末的两个月所有调整。10月末的贷款余额增长率已上升至34.2%,同比将近提高了20个百分点。
在大规模贷款的带动下,主要金融指标的增长率均呈跳跃式上升走势,金融运行状况进入了严重过热的红灯区。2009年12月,金融运行指数为93.1,比上年提高60.6个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同比增长32.4%,比上年末提高23.4个百分点;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长27.7%,比上年末提高9.9个百分点;金融机构中的企业存款余额增长37.7%,比上年末提高24.1个百分点。
强扩张的货币政策带动了内需的强劲增长。不论是从经济理论还是从我国的经验事实来看,货币供应量与总需求之间都有紧密的联系,虽然短期关系有时不稳定,但中期关系是相当稳定的,因此2009年固定资产投资的强劲增长与货币政策的有力支持是密不可分的。
 
五、物价由下降转为上升
 
国际金融危机造成我国价格在2008年四季度全面下跌,这种状况延续至2009年上半年,但在三季度以后,在调控政策和经济回升的作用下,价格走势出现反转,由全面下跌转为全面上涨,初步形成了上涨趋势。
1.居民消费价格
在几种主要价格指数中,居民消费价格的下降幅度最小,同比降幅最大的是2009年7月份,下降1.8%,之后降幅不断缩小,10月份同比下降0.5%,已逼近转正的临界点,11月转涨,并且上升的速度很快,12月同比涨幅已达到1.9%。从消除季节因素后的定基指数看,居民消费价格水平在4月份以后基本稳定,从8月开始转涨,8月至12月累计涨幅为2.1%,折合成年率为5.1%。

从内部构成看,带动居民消费价格水平上升的主要因素是食品价格,12月同比上涨5.3%,涨幅比7月份提高6.5个百分点;其次是居住价格,12月同比上涨1.5%,涨幅比7月份提高7.3个百分点。其他6大类价格涨幅的变化幅度均不大,有3类在 1%~2%之间,有2类在0~1%之间,有1类略有回落。

2.工业品出厂价格
金融危机后,工业品出厂价格的下降速度很快,7月份的同比降幅达到最高,降幅高达8.2%,,之后降幅不断缩小,12月转涨,同比上涨1.7%。从消除季节因素后的定基指数可以看出,工业品出厂价格从6月份开始转涨,至12月累计上涨4.7%,折合成年率为8.3%,上涨速度较快。
从内部构成看,生产资料价格的波动要剧烈得多,下跌时的下跌幅度明显大于生活资料,2009年7月同比下降10.1%,跌幅比生活资料大7.8个百分点;回升时的上升速度也更快,2009年12月同比上涨2%,回升了12.1个百分点,涨幅已经超过生活资料价格1.2个百分点。在生产资料中,越是上游的产品,价格的波动幅度也就越大。
3.原材料价格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的走势与工业品出厂价格相近,但变动幅度更大。同比下降幅度最大的是2009年7月,下降11.7%,之后降幅不断缩小,12月转涨,同比上涨3%。消除季节因素的定基指数显示,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水平的最低点是5月份,至12月累计上涨8.3%,特别是四季度的上涨速度很快,季环比为5%,折合成季率高达21%。
 
六、进一步完善宏观调控政策
 
为了实现我国经济的平稳回升,宏观调控政策必须根据最新的情况进行完善,货币政策、投资政策和对外经济都有调整的必要。
1.保持货币供应量的适度增长
货币供应量的超常增长已经成为当前经济中的突出问题,贷款的过度投放是引发这一问题的根源。货币供应量过快增长的后果都是一样的,历史上没有例外,最终的结果只能是高通胀。这种状况持续的时间越长,高通胀就会越严重。因此在下一阶段,必须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保持货币供应量的适度增长。
2.注意投资高速增长的风险
2009年以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很高增长,实际增长速度在前几年高增长的基础上又提高了10多个百分点。为了弥补出口下降和存货减少的影响,投资的高增长是必需的,对经济回升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可是,出口的下降和存货减少都是暂时的,到目前为止,这两项需求均有恢复增长的迹象。随着这两项需求的恢复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就必须作相应调整,否则就有过快增长的风险。然而,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是上去容易、下来难。只要宏观调控的方向不变,投资就会在各级地方政府的推动下继续保持强劲增长。
3.对外经济政策应更加重视外部平衡
今年以来,对外经济部门出现了众多需要关注的现象:一是出口大幅下降;二是贸易顺差大幅减少,二季度仅为上年同期的60.2%,三季度为47.1%;三是外汇储备大幅增加,二季度增加额是上年同期的1.4倍,三季度为1.46倍,并且是在利用外资下降和贸易顺差减少的情况下出现的。从调控的角度看,上述现象之间是矛盾的,因此调控目标必须有所取舍,继续把鼓励出口作为主要目标并不一定很合适,而应更加重视外部平衡。理由是:
第一,出口的高速增长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很大,但我国经济增长并不一定就非要依赖出口增长,今年以来的经济回升就是出口大幅下降情况下实现的,这一事实充分说明,依靠内需是可以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因此没有必要把出口看得太重。
第二,贸易顺差是总需求的一个组成部分,但顺差减少是内外平衡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不能简单地说对经济增长是否不利,内需扩大引起的顺差减少对经济增长是有利的,但从中长期看,持续大规模的贸易顺差是不可取的,而应保持贸易收支的基本平衡,现在离这一目标还有较大差距。
为了保持外部平衡,适当地让人民币升值也是可取的。虽然升值会对出口产生不利影响,但可以降低进口产品的成本、增加国内供给、缓解通货膨胀和改善外部失衡状况。
 

主要经济指标季度增长率(%)
 
 
 
 
 
 
 
一季度
二季度
三季度
四季度
国内生产总值
当季同比增长率,可比价
2007
11.1
11.5
11.5
11.4
2008
10.6
10.4
9.9
9.0
2009
6.1
7.1
7.7
8.7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当季同比增长率,可比价
2007
11.1
11.5
11.5
17.5
2008
16.4
15.9
12.4
6.4
2009
5.1
9.1
12.4
18.0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当季同比增长率,现价
2007
23.7
27.0
25.4
23.0
2008
24.6
27.1
28.0
22.5
2009
28.8
35.7
33.3
23.3
房地产开发投资
当季同比增长率,现价
2007
26.9
29.4
33.0
30.0
2008
32.3
34.2
16.5
9.8
2009
4.1
13.1
30.4
12.7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当季同比增长率,现价
2007
14.9
15.8
16.8
19.1
2008
20.6
22.2
23.2
20.6
2009
15.0
15.0
15.4
16.5
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
当季同比增长率,现价
2007
16.8
11.4
13.8
17.4
2008
10.0
18.0
11.3
11.4
2009
8.6
9.2
9.1
9.0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当季同比增长率,现价
2007
19.5
15.3
17.6
16.2
2008
11.5
18.0
15.4
13.8
2009
10.2
9.3
8.3
7.0
规模以上工业产成品库存
期末同比增长
2007
18.4
20.1
20.1
21.8
2008
21.2
26.1
28.5
25.0
2009
11.7
4.2
-0.8
0.2
出口总额
当季同比增长率,美元现价
2007
27.8
27.4
26.2
22.2
2008
21.4
22.3
23.1
4.3
2009
-19.7
-23.4
-20.3
0.2
 
 
 
 
 
 
 
进口总额
当季同比增长率,美元现价
2007
18.2
18.2
20.7
25.4
2008
28.6
32.4
25.7
-8.9
2009
-30.9
-20.2
-12.0
22.3
货币流通量M1
期末同比增长
2007
19.5
20.9
22.1
21.0
2008
18.0
14.0
9.2
9.0
2009
17.0
24.8
29.5
32.4
货币流通量M2
期末同比增长
2007
17.3
17.1
18.5
16.7
2008
16.2
17.3
15.2
17.8
2009
25.4
28.4
29.3
27.6
金融机构贷款余额
期末同比增长
2007
16.3
16.5
17.2
16.1
2008
14.8
14.1
14.5
18.8
2009
29.8
34.4
34.2
31.7
金融机构企业存款余额
期末同比增长
2007
17.4
19.5
24.3
22.5
2008
24.1
20.5
13.9
13.7
2009
22.3
31.1
35.4
37.7
居民储蓄存款余额
期末同比增长
2007
12.8
9.4
6.9
6.8
2008
8.8
14.7
21.1
26.3
2009
29.6
28.3
24.9
19.7
居民消费价格
当季同比平均涨幅
2007
2.7
3.6
6.1
6.6
2008
8.0
7.8
5.3
2.5
2009
-0.6
-1.5
-1.3
0.7
工业品出厂价格
当季同比平均涨幅
2007
2.9
2.7
2.6
4.4
2008
6.9
8.4
9.7
2.5
2009
-4.6
-7.2
-7.7
-2.1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
当季同比平均涨幅
2007
4.1
3.6
3.7
6.3
2008
9.9
12.4
14.9
4.8
2009
-7.1
-10.4
-11.1
-3.0
注:①部分指标的当季数是根据累计数推算,可能有微小误差;②工业产成品库存为2月、5月、8月和11月。
 


[①] 民间投资是指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减去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港澳台投资、外商投资。
     

 



欢迎来到中国统计学会 中国统计科学研究网!
版权所有:中国统计学会 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 不得转载
通信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南街75号 邮政编码:100826 电子邮箱:yjsinfo@stats.gov.cn